12月20日,北京最早也是旧城区中唯一的大型花鸟市场——官园市场正式停业,作为曾经的地标,它正被抹去。 被拆掉的官园,最终会被一座现代化建筑所取代,10多年来,官园一直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着,在很多人眼中,这里保留着一份难得的幽静,被称作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片乐土,如今,这片乐土将成为钢铁丛林的一部分。 北京正沿着这样的轨迹变化着:刚开始,少数的新建筑耸立起来,给人感觉与周边环境不协调;渐渐地,新建筑越来越多,反而是老建筑看上去与环境不协调了;最终,老城彻底置换成新城,代价是它的个性因此而变得含混。 要传统还是要发展?在现代化进程中,几乎所有城市都会遭遇这样的两难。在艰难的博弈中,官园市场一直在坚持着,终于,它到了坚持不下去的地步。 最后的官园是一声沉重的叹息,百年的积淀再一次输给了GDP。也许多年以后,我们才能评价这一举措是否得当,但那时一切已成过眼烟云。不幸的是,文化都是脆弱的,它需要呵护,只有敏感的内心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,文化不会为自己辩护,在没有消失之前,我们不知道它的苦痛,当它彻底失去了,苦痛的就只有我们了。 一个曾经生动的官园,仿佛老北京城清澈的眼睛,如今,它永远地闭上了。 “切一片西瓜四五两,真正的薄皮脆沙瓤,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,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,酌一杯佳酿漂远方,胡同里酒香醉人肠,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,北京的土著有一点点感伤……”这首名为《北京土著》的歌曲曾受到北京80后、90后的热烈推崇,但如今越来越快的城市建设和拆迁脚步,让所有“北京土著”和“北京移民”感到“一点点感伤”。 12月20日,是官园花鸟鱼虫市场开放的最后一天。冬日下午的北京城,已露出些许疲惫,太阳远远地躲在二环路西侧几座高层大厦的后面。 戴建文拿出锁头,锁上了自己在市场的摊位。其实他店里已经一条鱼都不剩,几天前就开始清货了。代替老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是一块泡沫板子,上面写着“本店迁往紫竹桥……”这是戴建文卖鱼的第24个年头,而“官园市场”四个字比起旁边玻璃大楼上“国家开发投资公司”的大字,显得那么暗淡。 30年前 诞生的老官园市场 清末民初的老北京花鸟鱼虫市场,人气最高的要数天桥和隆福寺。随着社会的动荡,这些市场日渐衰落。直到改革开放后,“老北京们”又重新拣起了这些玩意儿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在北京城的西北、东南两头儿,各出现了一个花鸟鱼虫集散地,即老官园市场和龙潭湖市场。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,京城里的花鸟鱼虫市场可算不少,如东直门河边、龙潭湖北侧、天坛东门等处的市场,至于小规模的市场则难以统计。 但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,白纸坊的鱼市很快变成了小区,龙潭湖鱼市道路改造,加上商户们扎堆经营和市场的自然淘汰,逐渐形成了官园市场和玉蜓桥市场两大中心。当时,官园市场每当周末清晨,天津的鱼贩就会赶到这里批发,而以鸟类为主的玉蜓桥市场则被称为“亚洲第一大花鸟鱼虫市场”。 据介绍,最早一批热带鱼类商户于上世纪80年代初聚集在西直门桥下,随后转战到今天的梅兰芳剧院前的街道旁,再之后他们又来到了官园桥北侧的三个大铁棚中。由于火灾和占道等原因铁棚被拆除,最终于11年前来到了现在的官园市场中。而玉蜓桥市场由于改造成花园,商户逐渐分流,形成了东四环弘燕桥西侧的弘燕市场等。如此算来,官园市场是二环里硕果仅存的一个花鸟鱼虫市场了。 北京晨报 陈辉 张十月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