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扬州金鱼”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|
日期:2010年1月30日
|
|
|
刚刚闭幕的扬州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,沈伯平委员递交了一份“有趣”的提案:扬州金鱼必须申遗。活生生的金鱼如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?金鱼与扬州有何渊源?为何要申遗? “扬州金鱼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加以保护、传承。”沈伯平说,扬州的美食文化、漆器、玉器、剪纸、盆景早已名扬天下,但“扬州金鱼养殖历史悠久,生产工艺独特,现在面临萎缩,也要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”。 “有了金鱼,园子就活了” “扬州古典园林众多,历史文化有积淀,自古商贾云集、文人荟萃。”沈伯平说,“有了金鱼,园子就活了!扬州与杭州、苏州同为中国宫廷金鱼的原产地,金鱼养殖与观赏是扬州深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 扬州出产金鱼的文献资料最早见于明代戏曲家、文学家屠隆所著的《金鱼品》: “金盔、金鞍、印头红、连鳃红、鹤顶红……广陵、新都(现杭州)、姑苏竞珍之。” 沈伯平的另一个身份是维扬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,他介绍,扬州金鱼共有10多个品系,业界素有“扬州水泡如皋蝶,南通珍珠苏州头”之说。上世纪60年代起,扬州金鱼已批量销往全国各地并对外出口;改革开放以后,城郊金鱼迎来了“黄金期”,梅岭、双桥等地,家家都养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仅扬州红园就有200多张鱼池,年销售量达20万尾,出口到东南亚和西欧各国,无论是生产规划还是出口数量,扬州金鱼都远远超过京沪苏杭产区,位居全国第一,那时候形成了“扬州金鱼”的品牌。 消失的“金鱼村” 然而,萎缩是如今不争的事实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金鱼养殖业在梅岭村处于鼎盛时期,组组建有金鱼养殖场,80%以上村民利用家庭及屋顶养殖金鱼。 但是九十年代后期,庄台逐步拆迁,土地被征用,金鱼产业在梅岭村逐渐消失,目前只剩金鱼养殖户20户左右。 那些曾经的“金鱼世家”也一个一个“退出江湖”。很多拆迁的养殖户希望继续从事金鱼生产,但在近郊找一块适合发展金鱼生产的空间实属不易。为了帮助这部分有资金技术、有生产愿望和发展信心的养殖户创业致富,2002年,维扬区将平山乡境内宁启铁路以北、槐泗河以南分属雷塘村和丁魏村的低洼地450亩作为观赏鱼产业园区。 但是时隔8年,由于产业园在规划、开发、建设上缺乏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,投入不足,目前处于停顿甚至半途而废的境地。 既是产业,又是文化 “如果不申遗保护,恐怕后果更为严重。”沈伯平一脸忧虑,“朝天龙、一颗印等品种已经失传,扬州金鱼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、保护与支持。” 为此,他提议:赋予扬州金鱼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,挖掘利用扬州金鱼的文博价值;打造产业的发展平台,支持鼓励有技术、敢创业、想发展的养殖户规模化集聚发展;发挥传统生产优势,提高金鱼生产的科技水平。 目前,维扬区水产站已接到200万元投资,拟将原有罗非鱼生产设施改建成1.2万平方米观赏鱼良种繁育生产基地。“计划通过两三年的努力,建成国内先进,省内一流的观赏鱼种苗引繁选育生产基地。” “扬州金鱼既是科普材料,又是旅游产品,还是文博资源。”沈伯平指出扬州金鱼在文化博览城建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,“扬州在中国金鱼发展史上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贡献,充分挖掘和展现扬州金鱼的文博资源,符合当前建设文化扬州的现实需要,也将为扬州的文博事业添上亮丽的一笔。” “扬州金鱼能否申遗成功,还要进一步了解、考察。”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克介绍,一个项目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除了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外,还需要对其历史状况、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科学价值进行考察核实,最为重要的是,传承人及传承人谱系必须健全。 来源: 扬州晚报 见习记者 冯萍 策划 陆树茂
|
【收藏】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
|
|